微创技术解决腰椎管狭窄!84岁高龄患者重获行走自由
腰椎管狭窄症是中老年人群的“隐形杀手”,常引发腰腿疼痛、行走困难,严重损害生活质量。传统手术风险较高,许多患者因此望而却步。现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秦皇岛医院的微创内镜技术为高龄及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最近,84岁的王大爷前往疼痛科求诊。他长期遭受腰腿疼痛的困扰,近十年来一直感到腰痛,双腿沉重、麻木,行走时感到无力。尽管尝试了多种保守治疗方法,但效果逐渐减弱。他的家人曾带他四处求医,从市级医院到省级医院,再到北京,医生们都建议他接受全麻下的腰椎开放内固定手术。然而,鉴于他80多岁的高龄、长期高血压和冠脉支架植入的病史,开放手术风险过高,这让他和家人感到十分担忧。
顾学鹏主任在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影像学评估和体格检查后,确诊王大爷患有腰椎管狭窄症。顾主任与北医三院疼痛科技术骨干赵自芳对王大爷的病情进行了深入分析,完善了术前各项检查,并经过严谨的术前讨论,明确了其椎管狭窄的主要病因。最终,他们决定采用局麻下微创内镜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手术(ULBD)。在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顾学鹏主任医师团队为患者实施了微创局麻脊柱内镜手术,治疗方案得到了患者家属的认可和支持。
手术在疼痛科脊柱微创团队和手术室的默契配合下完成。术中定位精准,操作清晰,出血量仅约10毫升,患者全程清醒,没有明显不适。术后,王大爷的疼痛完全消失,双下肢沉重的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行走变得轻快许多,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科 普
什么是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一种慢性脊柱退行性病变,其主要发病原因是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黄韧带及后纵韧带肥厚、椎体滑脱等因素引起腰部椎管中央管、神经根管或椎间孔的管腔隙狭窄,进而压迫脊髓、神经根和血管,从而出现腰痛、臀部或下肢疼痛、感觉异常、肌肉无力和行走困难等症状,严重者还可伴有足下垂畸形及排便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表现,是指患者从开始行路或行走一段路程以后(一般为100米左右)出现单侧或双侧腰腿酸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不能正常行走,但蹲下或坐下休息2-5分钟后,症状可以快速缓解或消失,病人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再度出现。其主要原因就是腰椎管狭窄引起的周围神经受压、缺血,从而引起的周围神经刺激性疼痛。
目前,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腰椎管狭窄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根据国内专家的共识,腰椎管狭窄症在一般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1%,在60岁以上人群中则升至约19.4%。
传统治疗困境:保守无效,手术风险高
临床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以减轻症状、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以缓解疼痛、减轻神经压迫、恢复神经功能、预防病情进展和减少并发症为原则。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口服药物、腰背肌功能锻炼、针灸理疗等)和手术治疗,但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症状通常会逐渐加重,严重时可能只有通过手术减压才能获得症状缓解。然而,以往大多数高龄患者常伴有其它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等),传统的开放手术风险较高很难耐受。许多患者不得不长期忍受疼痛、行走困难,甚至卧床不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微创内镜技术:创伤小,恢复快
随着脊柱微创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手术(Endo-ULBD)的开展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解决办法。保留脊柱内镜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特点的同时,兼顾开放手术的充分减压的优势,可以有效解决腰腿疼痛问题,从而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业领航,健康相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秦皇岛医院疼痛科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技术支持下,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先进的微创治疗,帮助患者解决痛苦,重获健康!
返回列表